“药可以治病,但也可以致病”,这是历代医家慎用药物的告诫。很多人的印象是中药见效慢。这种影响疗效,延长疾病恢复时间的现象,除了其他因素,服药时间、服药方式大概也是一个重要因素。
人们往往将精力集中在药证切合、组方严谨、用量恰当、药品煎煮注意事项等方面,而对服药的时间、次数、温度以及一些禁忌上往往容易忽视。
服用中药的知识
古人对服药的时间是很讲究的,要根据病情和药物的性质而定。《医学源流论 · 服药法论》中谓:“病之愈不愈, 不但方必中病, 方虽中病, 而服之不得其法, 则非特无功, 反而有害, 此不可不知也”。
一般认为补药应该空腹服用。空腹(饭前1小时或饭后2小时)服用,以利于吸收。(注意:如果患者饭前吃了很多零食,那么此时的“饭前”不等于“空腹”)
健胃药宜在饭后服用,尤其是本身有胃病的患者,可在饭后1~2h服用,以防呕吐或其他不适。
有睡眠障碍的癌友在服用安神类的中药时要在睡前服药。
另外,癌症患者会吃止痛药,有的人为了省事,不喝水直接把药吞下去,这是很危险的。一方面可能会损伤食道;另一方面,没有足够的水来帮助溶解,一些药物可能会在体内形成结石。
还有牛奶、果汁、茶、可乐等饮料,会与药物发生相互作用。如果用这些送服药物,可能会影响疗效,甚至引起危险。
比如将复方阿司匹林等解热镇痛药与果汁或酸性饮料一起服用,会加速药物溶出,损伤胃黏膜,甚至导致胃黏膜出血。正确的做法是用温度适中的白开水送药。而且服药后喝水过多会稀释胃酸,不利于药物的溶解吸收。平时送服固体药物一小杯温水就够了。
服药频率:有时我们倾向于将“一日三次”作为“三餐前后”服用,因此有些患者每天都按时在三餐前服药。其实“一日三次”就是把一天24小时平均分成三段,每8小时吃一次药。从而保证体内血药浓度(血液中药物的浓度)稳定,达到治疗效果。
药物的体内浓度影响药物作用的强弱、快慢等。所以,为了维持药物在短时间内的体内浓度,保证药效,就必须合理安排给药次数和时间。如果3次服药时间都在白天,白天血药浓度过高,而夜晚又达不到应有的治疗效果。
服药方式:躺着服药,药物容易黏附于食道壁,不仅影响疗效,还可能刺激食道,引起咳嗽或炎症,严重的甚至损伤食道壁。最好站着或坐着服药,服药后不能马上运动,因为一般需要30~60分钟,药才能被胃肠溶解吸收,其间需要足够的血液参与循环。
来源:百家号 作者:
广安门谭鑫 |